有事没事点亮屏幕看一眼、起床睡觉前扫一遍、吃饭先拍照、走路不看路、上厕所不带手机比不带纸还难受……
手机是不是已经要进化成身体的一个器官了。
公交地铁上,路边的行人,人人低着头,简直就是“无手机不成活”!


最可怕的莫过于开车玩手机:

无论是在途中、家里、等待中、休息时……手机都成了不少人重度依赖的物品。
前两年就看到过这样的消息:

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,不是生与死的距离,而是我站在你面前,你却在玩手机。”
1、没电了,好怕
据说,英国邮政部门的一次调查显示,近53%的手机用户在手机丢失、没电、欠费或断网的时候感到焦虑

相信很多人只要看到电源显示“仅剩20%”就已经心烦意乱了。
所以相当一部分人,出门带着充电器,充电宝,甚至备用手机……
2、手指,好疼
各种节日里,相信不少人都在红包战场上有所斩获——包括手指快戳断了。

一个红包放出来,瞬间被抢光,于是为了不遗漏,大家开始目不转睛的盯着各个群里的消息。即便如此,很多时候,当你以为自己足够迅猛时,也只会看到一行提示:该红包已被抢光!
为了抢红包,精神高度紧张。时间久了,快乐变成了痛苦,颈椎、手腕都开始疼痛。这种后遗症被称为“手机手”、“触屏指”。
3、耳朵,又幻听了
手机明明安安静静毫无声响,却总感觉听到了来电、短信、微信的提示。那个熟悉的提示音和震动声,好像已经嵌在脑子里,挥之不去。于是,你总会神经质的不断翻出手机查看。

科学家认为,这是因为人们对电话和短信太过敏感,从而把轻微的肌肉痉挛误当做是来电的信号。乔治亚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罗伯特·罗森伯格对手机幻听现象进行了研究。罗森伯格称,手机幻听人士会有一种隐约的麻刺感,他们以为是静音状态下手机的来电或短信提醒。但把手机拿过来才发现它根本没响。
4、没有wifi,难受
来到一个新的环境,第一个问题便是:请问这个这里有wifi么?第二个问题是:密码是多少?
不断记录密码、连接新网络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一款神奇的软件出现了,它的名字叫做wifi万能钥匙。

从这款软件的在下载排行榜的地位可知人们是多么需要wifi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连上了wifi又能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呢?
除了偶尔花上几秒钟,看看微信有无更新,大部分时候还不是在漫无目的地刷屏?
朋友圈看了一遍又一遍,App点过来点过去,新闻软件一次次的刷新……。
只是,即便明知如此,如果没有了wifi,难受不难受?
5、睡眠,睡眠是什么东西?
躺在床上前,明明已经非常疲惫;躺下后,拿起手机却立刻像打了鸡血——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。于是,越刷屏瞌睡虫就离开越远。
白天日理万机还不够,晚上躺在床上还得担心朋友圈的奏章还没有批阅完,一条一条读过去,多点几个赞就天下太平了。
各类视频APP,大半夜窝在被子里还看的笑出了猪叫声,回头一看时间,我擦,上班都快迟到了。

6、不拍照,还吃什么饭?
现在饭桌上有了全新的礼仪标准:
进餐时,晚辈不能先动筷,要等长辈先拍照;
晒年夜饭时,让长辈先发朋友圈,并要及时点赞;
亲朋好友来家拜年,要及时迎上去告诉wifi密码;
除夕不要在整点发短信影响别人抢红包;
去串门看见主人家大门上贴着二维码或支付宝账号,请主动扫码关注,并发送红包,以示懂规矩!

其实不光是长辈,年轻人同样到哪都自拍、见啥都拍照。
买了新衣服,先来张完美自拍;做了顿饭,先拍一张;新发型,来一张;新家具,来一张…..。这些场景,是不是也特别熟悉?
7、眼睛,呃,冒金星了
白天工作用电脑,坐地铁拿手机上网,熄灯后用手机看小说......如此长时间盯着屏幕,眼睛干燥、疲劳、模糊,严重的时候甚至大脑都容易懵圈。
科学研究表明:智能手机正在伤害人们的眼睛。当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时,其眨眼次数会减少1/3。这会导致眼球表面更多泪液蒸发,使眼球缺乏滋润。

现在这个时代,没有手机就好像无头苍蝇,视听皆盲,寸步难行。而随着智能机的普及以及性能的日益更新和完善,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。
除了方便沟通交流,还是休闲娱乐求职交友聊天购物收发邮件消磨时间的超级神器。正可谓一机在手,走遍天下无烦忧!

手机在为我们带来各种便捷和效益的同时,也在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智慧和思维,改变着我们的一些观念和习惯。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手机控,越来越多的人成为“低头族”,越来越多的人出现颈椎神经等方面的问题,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。
手机存在的隐患,甚至已危及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。这是既定的事实。
但是,我们可以不抽烟喝酒烫头,却不能没有手机。
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手机控,不妨也问问自己:一天不用手机,能熬的过去吗?
